为什么设计?这个问题我们几乎问过无数遍,每当一个设计师来给我们讲课,我们都会问一遍。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他们对于为什么设计,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复。阿布雅世在与原研哉合作的著作《为什么设计》一书中曾经说过:“我们应该和那一有着同样危机感的人携手并肩,逆流而上,去找寻那些曾经被自己置之理的思想观念。在那思想想完全埋没之前,用双手把它们挖掘出来,让自己敏感起来,去体会封存于其中的哲学。而且要重新构建有框架的日常生活,并让它代代相传下去。”我对此有强烈的认同感,设计师是所有职业中由感性到理性跨度最大的职业,完成一个项目,20%是提出问题,80%是用于解决问题的。在这之间的转化,由创意到施工,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设计程序,在理性的不断推敲和与人与社会的不断交流中,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设计,保持自己学设计的本意,才能真正地把设计做好。

         就像柯布西耶的一个作品——母亲的家,在柯布西耶给他母亲设计的这套住宅中,除了到现场查看多次以外,柯布西耶还灌注了大量对人文的思考在里面,专门对于老年人的扶手设计,为了不让母亲吹到海风却能欣赏到海景而特别设计的小窗户。整个建筑看起来平淡无奇,却充满着人文的关怀和他对母亲的心思,这其实也体现了一个成熟设计师所具备的能力,一个设计师的成熟在于能准确合理和适度地诠释空间的表情,而并非表演作秀,告诉别人这有多大多好的设计,要的不仅仅是秀外,还要慧中。

        从概念的形成到技术实施的阶段的转化,是现今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难题,经历了一系列头脑风暴、发散思维后来得出的令自己满意的概念,却不得不考虑其可行性的问题,这个问题不会随着你在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淡化,反而会越来越尖锐,直到你不容忽视。在这方面,在每个层面都要不断完善自己,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自己的学习方法,无论以后你走到哪个地方,任何空间任何地方都要思考,如果这个设计是我来做的话,我会怎么做?设计师一定是个博学的人,他得不断去阅读。到此处时,深深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,是这样的,一个设计师能确保他的概念能够成功实施,除了跟人的沟通以外,就是不断在其他层面上丰富自身的见识,清楚了施工的方法和难度,和建造的过程,这样你才能清晰地知道你的概念是怎样一步一步在现实中实施的。也只有这样理性地分析并分阶段地进行,找到主题矛盾并作出有效的调整,这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疑问:怎样在这种工作中坚持自己的追求和风格。其实一个设计师千万不要定义自己的风格,你需要的是不断和你的场地沟通交流,没有风格才是最好的风格。至于坚持这个话题,这回到了文章开头处的思考,你要知道自己最初是为什么设计,在不断重复这种设计程序的过程中,怎样不让自己迷失。设计师琚宾先生有一番话说得特别好,我以这段话做一个结尾,也希望自身能一直坚持着:设计师一向怀揣着某种情怀,带着某种与大医之道类似的节操,认为设计不应只看市场的短期反应,而应着眼于长远的普适性的理想。并认为若每个设计师都坚持这种追求,市场的品味,对设计的认可度、接受度就会不断提升,社会就会确切了解到设计意义的所在,从而进入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。

评论
热度(12)